臧克茂,中国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中央军委表彰的一等功臣、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是江苏常州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学科研功勋卓著
臧克茂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安家舍乡臧家村,属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现又为魏村街道)安家舍臧家村。早年在当地东孙村小学启蒙读书。小学5年级时,臧克茂来到局前街小学读书。刚到这里,城里的同学对常州北乡来的他多少有些不屑,两次考试下来,成绩领先,展现了鹤立鸡群之态势,小伙伴们开始刮目相看了。后来,臧克茂陆续求学于武进县立初中、正衡中学和省常中。虽然几十年过去,臧克茂仍然记得在省常中求学时的情景:楼梯拐角处的路灯下,集聚着“借光”捧读的学子;天刚微亮,晨曦里就传来晨读的声音;甚至擦黑板时,都不忘临摹几下老师漂亮的板书。
臧克茂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的依然是一口地道的常州话,他在电话中极为准确地讲述自己老家的情况。1945年毕业于局前街小学,1948年毕业于武进县立师范学校初中部。说起高中母校省常中,臧克茂滔滔不绝,母校老师的名字如数家珍,给他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省常中的学风好,学生刻苦,教师认真负责。他说,不少老师虽然身在中学,其实都是著书立说的学者,金品老师的《几何》,张式之老师的《高中化学》,他都全本背诵,烂熟于心。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物理老师田寿生。1955年臧克茂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舰艇电气设备教研室任教并参军入伍,1979年8月调入装甲兵工程学院,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为总参高级保留专家,长期从事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研究。通过自主创新,提出了现代坦克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跨越了国外炮控系统的两个发展阶段;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坦克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并率先开展全电战斗车辆技术的研究,是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臧克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7项。撰写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8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央军委批准荣立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树为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的典型。
1999年3月江泽民签署通令,为他荣记一等功。2003年4月,江泽民再次签署通令,为他荣记三等功。

臧克茂调入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后,主要担任坦克装甲车辆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坦克炮控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炮塔电传PWM控制装置”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主持研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的坦克炮控系统。此项成果运用于我军现有坦克,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命中率,白天比原来提高了26%,夜间比原来提高30%。经中国国防信息中心检索证明,此项技术与发达国家同等技术性能相比,具有性能优越、操作便利、造价低廉和维修方便等特点,军事和经济效率十分显著。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对这项技术作出了“国际领先”的评价。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还为国家培养了38名硕士和博士,带出了一支军事业务强、协作精神好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央视开讲话说坦克
2018年8月11日,中国著名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陆军装甲兵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臧克茂,应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来到了《开讲啦》栏目。
《开讲啦》栏目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的都是“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每期节目由1位名人倾情演讲、与10位新锐青年代表进行交流对话,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了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

这次演讲,臧克茂主要讲述他长年与时间赛跑、与癌症抗争20多年,科研成果却一项接一项。他矢志从军报国,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科技难题,使我国坦克炮控系统技术跃升至世界前列。他说:“时间不是问题,就是想多为国家做点事。”
诙谐幽默的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一登场就说:今天的这位87岁的科学家,他用了40年时间研究了坦克。
他一连抛了几个问题:
坦克可以一个人开吗?
坦克要哪种级别的驾照啊?
要怎样的驾驶员才能开啊?
“先下手为强,我们要比敌人早一点把炮打出去!”
这是臧克茂说的第一句话!这是一句言辞不多但承载千斤重量的话语!
他又接着说:“坦克能进攻,也能防守,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陆战之王’!”
有大学生提问:青年人喜欢立目标,请问臧教授您的目标是什么?
臧克茂回答:“你们年轻人的目标我不大清楚,我们老年人说话是算数的: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九五式坦克是四个人开,一个人是驾驶,炮由两个人管,操纵炮的人叫炮长,往里填弹药的叫二炮手,车长是往外面看的。后来是二代坦克,二炮手去掉一个,靠自动装弹机。我们下一步想做两个人的坦克,目前还没有呢。” “坦克跑起来上下波动得很厉害啊!一般人受不了,不像一般的汽车,我的研究生转一圈回来,脸都发白了!震动得太厉害啊!一天跑一百公里就了不起了!坦克里还有专门的坦克灶,在坦克里吃饭。”
坦克训练场上,射手轻松操纵,十几吨重的坦克炮塔,眨眼间就能实现360度转向,发现目标后停得又准又稳,对瞄准镜内的敌人目标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两军相遇,先敌开火、首发命中,这是陆战之王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说到自己的专业,臧克茂语露自豪。
钢铁战士柔情之心
人们眼中的臧克茂,年近半百却转行研究“陆战之王”,被誉为“钢铁战士”。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跟钢筋铁骨的坦克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更重要的是,他在国防科技领域的五项重大成果都是在身患癌症后的26年里完成的,而他总是诚恳地说自己只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名普通老兵。与癌症搏斗26年,在病痛中愈挫愈勇,不仅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身体各项指标也趋于正常。也许他把病魔遗忘,病魔也就遗忘了他。

1984年,他的妻子于凤元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面对刚刚43岁的妻子,臧克茂想尽一切办法为她治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臧克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照顾老伴,为了给老伴治病,他曾自学针灸,怕扎疼老伴,就先在自己身上练手劲和针感,找准穴道后再给老伴治疗。在老伴患病的年头里,他的关心和呵护始终无微不至。
对于妻子的爱,他表达得朴实认真:“她嫁给我,就是把一生托付给了我,不管顺境逆境、健康疾病,我都要尽好自己的责任。”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知道,到臧教授的课题组去搞研究,压力大,但成果多;日子苦,但人快乐。臧克茂说:“作为一名老师,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学生飞得越高越远,自己越有成就感。”
1993年,正值试验的关键阶段,他推荐得力助手马晓军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马晓军几次恳求老师,先帮忙完成试验,以后再去读书。臧克茂对他说:“这次机会很难得。课题重要, 你的学业一样重要,等你学成回来,还有更重的担子等着你去挑。”
现如今,马晓军已成为电气与自动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并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这些年来,臧克茂陆续把许多学生送到外校学习,而且无私地资助他们学费。
他带的一位博士生说:臧导师对学生的困难慷慨解囊,但对自己却十分节俭,他的一只脸盆,用了几十年,坏了自己修。撒贝宁打趣地说道:“我还以为是哪的出土文物呢!”而臧克茂说:要出去买一个,需要时间,我自己修一下就好用了。

61岁时他被诊断患上了膀胱癌,他用钢铁意志实现了生命的超越。他说:“科研是最长的生命。”这些年他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臧克茂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是六十多年以前看的,最感人的是两句话里面:‘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把我的一生贡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几十年来,臧克茂以平凡之躯铸就了如今的繁荣昌盛的和平环境,他为家国忠肝义胆,为人民舍生忘死。他是一位把危险和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连上帝都眷顾他的了不起的中国军人!
(作者:万惠芬,1950年出生,常州人,常州文史爱好者,现任常州知青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