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汪恸尘笔记《苦榴花馆杂记》,书中第二十八条目,录有邑人周葆贻《常州竹枝词》十首。此诗曾载于《民苏报》第270号(1917年5月15日),和刊入《龙城课艺》中,尽写常州地方风俗之事,每首词后皆作说明,或亦对清末常州采风问俗所必取焉。特转录于此,以飨读者。
周葆贻(1866—1938),字企言,清常州府阳湖人。其子周有光是为中国现代汉语拼音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语言学家。其祖父周润之为晚清实业家,因支援官兵抗击太平军攻常州有功,加封世袭云骑尉,其父周逢吉则靠世袭官俸养家。民国后,家道中落,周葆贻以办国学馆和教书为生。著有《企言诗存》《企言随笔》等。
其常州竹枝词十首云:
贴水龙舟荡桨来,唐家湾窄漫相催。游船低按扬州曲,先赚纱窗两岸开。(俗于端午节于唐家湾作竞渡之举。)
满装花轿过街东,绘彩哆啰烛影红。猜到个中人意思,道侬身在百花丛。(俗婚嫁多用满装花轿,凡是坐新人。)(按“哆啰”: 哆啰为毛织物,即呢之阔幅者。)
班华唤卖到通阛,赤足渔姑去复还。休当河鱼愁腹疾,请看点点与斑斑。(邑有班华鱼,似河鲀而小,多斑。)(按“阛”:街市。)
芙蓉圩水水生波,芦荻秋风蟹正多。今夜夜凉擒玉爪,满湖明月一烟簔。(芙蓉圩出玉爪蟹,最为佳品。)
路出东门二里遥,皇亭菱熟桂花飘。邻翁领着儿孙去,鸠杖迎风过板桥。(皇亭多桂树,花时游人如织,近地产菱,乡人多煮熟唤卖,故至今犹传赏桂啖菱之盛。)
一声鼓罢一声锣,一队云车缓缓过。十八坊厢车十八,谁家儿女得钱多。(郡城旧分十八厢,每厢出云车一乘,坐童男女二人于其上,设以绘彩,豪家纵观,多所赏赍。)
四面红梅烂漫开,中间杰阁望崔巍。刘郎错认玄都观,笑问桃花若个栽。(红梅阁在玄妙观中,相传为羽士所建,种红梅千树绕之。)
八日争烧八字香,为求八字费周张。个侬别有心头事,避过同行拜梵王。(俗于八月八往天宁第八寺烧香,名八字香,求来生佳八字。)
马公桥外有如钩,钩起离人万斛愁。千里邮程千里水,可怜此水只东流。(马公桥在府城西,相传马公于此送别,遂以名桥。)
侬家凤尾旧墩旁,顾曲谈兵也擅长。画烛两行花四座,喜听人唤小周郎。(凤尾墩在府署后,相传今府署即三国时周瑜帅府。)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很有地方特色、情韵悠长的民歌,其发源于楚蜀地区。中唐以降,演化为文人诗体。清代时发展至高峰,且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有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格律较宽,束缚较少;格调明快,诙谐风趣;广为纪事,以诗存史四大特点。周葆贻的《常州竹枝词》皆能体现这些特点,又能以常州方言入诗,突出展现了竹枝词“志风土而详习尚”的特征,给后人提供了难得的有关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诗词创作借鉴。可以说, 它是一种既有艺术价值更有史料价值的“方志诗”。
(作者:张平生,单位:常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